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首页 >> 首页 正文 >> 正文



非虚构写作大赛作品展播⑧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
日期: 2022年12月27日 18:4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从脚踩自行车,背药箱,来去如风到一间约60平方米的地方,有的来问诊,有的来拿药,有的来免费测血压血糖,有的来输液,有老人来“倾倒”心中苦闷。“换药”、“拔针”、嘈杂的闲聊声不绝于耳,这是老杨这54年来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默默付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乡村、医者仁心、执着奉献的高尚品德,用责任和担当来诠释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多年来,们始终抱着对病人负责,对生命健康负责、对职业敬畏的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能够真正从患者的切身利益考虑,竭力减轻病人负担,他们的付出是辛勤和汗水,收获的是群众的爱戴和信任。蜿蜒雄伟的大山映衬着他们熟悉的身影;弯弯的山路镌刻下他们无私无悔服务乡亲的一串又一串脚印,留存乡医足迹,使乡医精神发扬光大。

为什么想要成为一名医生

初中毕业后,他也如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开始了务农的生活,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他的内心也很迷茫、不知所措,突然想起他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医学书。“小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本中意的书,当时就觉得书里的内容很神奇,自此以后医学的学问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儿时难忘的记忆,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励志从医的种子。那到底为什么要选择从医呢?老杨毫不犹豫地说“为了医好别人,医人是好事,看到病人一个个被医好,和我的内心十分地高兴,也觉得以后别人是一件间高无上的事情。” 加上当时村里是没有一所诊所及医生的,许多父老乡亲都要到离村二十多公里的镇上看病,大家都保持着“小病忍,大病拖”的就医观念。很多人都因为一些小病小痛,不去看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而相继去世。老杨看着身边的亲友、邻居一个个的倒下,内心十分疼痛,决定弃田从医,当一名村里信任又能治好病的医生。当他下定决心做这件事情时,又遇到了个难题,他要怎么学习医学知识呢?他四处打听,听闻在镇上医院有个远近闻名的医生,他立马蹬上自行车,前往医院,在那陌生的环境四处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被他遇上了那个医生,老杨向医生表明自己的初衷以及求医的决心,医生被他的言语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弟。自此,老杨无论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的骑着自行车奔向学习的路。他跟着医生学习了三年,直到医生认可他的医术,才放心的回到村里。

1968年,他开了村里第一家卫生院也成为了第一名医生,当时老杨24岁。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不少村民认为医生还是年纪大的有经验。“怎样才能取得乡亲们的信任?”老杨一遍遍问自己,见到有群众看着完病不拿药,他猜测可能是病人担心他开的药没效果,便为病人配送一天的药,承诺没有效果不收钱,为了尽量为病人省钱,他将整合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 

很快,杨医生看病态度好、医术高、开药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说法,在村民中传开了,他的卫生院越来越有名,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当上了“赤脚医生”

1971年,为了响应政府办的农村合作医疗老杨关掉了自己的卫生院,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

村里劳动力紧张,每天都要进行劳作,留在家里的老年体弱下不了床或腿脚不麻利的老人,看病就出不了门,但自从有了农村合作医疗,只要捎个口信打个电话,赤脚医生便会送医上门,而且熟们熟路,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习惯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服务的职业常态,到家里也是药箱不离身,听筒不离手,遇到村民突发病情,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哪怕半夜时照样起床应诊,所以在半夜人们常常能听见赤脚医生疾走的脚步声,我看到他们打着手电筒,肩背药箱行色匆匆的身影,如果哪一天“狗叫到天亮,脚步声到天亮,灯亮到天亮”,村民就知道哪个赤脚医生又忙碌到天晓。

村庄的夜晚,静谧空旷。偶尔路上细碎的脚步声和隐约的谈论,引得四邻的狗儿叫成一片。狗儿的叫声在村庄的上空荡漾。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躲在水里。月光下,村庄的睡眠,踏实而酣畅。黑沉沉的夜仿佛在无边的冷漠,重重的涂抹在天际,连星星微光也没有。突然,一阵阵叫喊声打破了就片宁静,老杨睁开朦胧的眼睛,挠挠乱乱的头发,抓紧身旁的手机定睛一看半夜五点多,他没有多想,立刻穿上衣服往外走,打开门一看便是邻居家的儿子听他描述完病情,老杨立刻跟随着出发。

去到发现他的妈妈突发急性心肌炎柱塞,两小时前突然出现胸闷、大汗,还伴有烦躁不安的症状,一小时前突然出现意识不清,信呼吸微弱,心脏有骤停的表现。老杨观察完病情,立刻给打了一针强心剂,并在一旁时刻注意患者的细微变化,患者突然出现的心跳、呼吸间停,老杨紧急给予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抢救,经过一番治疗,病人终于恢复了呼吸,此时,一束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射在老杨身后,老杨治疗完病人回家休息,在梦乡中还牵挂着他的病人,嘴里还念叨着“药四个小时一包,不要乱吃东西…”。

从患者命悬一线到脱离生命危险。在这场扣人心弦的生命赛跑中,老杨临危不乱、快速反应,争分夺秒跑赢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抢救终获成功。

回忆起当时的抢救,老杨还记忆犹新。事后这个个病人还给老杨颁发了“医者仁心”的锦旗,一直到现在她有什么小病小痛都会来找老杨治疗。

村合作医疗每年都要清算结账,最让人感触到的是,整个村子除了个别病重号需要送到镇医院,基本上能做到病不出村。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只是每月拿大队误工工分,到生产队参加分配。这微薄的工分收入,根本上解决不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尽管难苦,但当时的老杨还是尽职尽责,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他的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误工补贴。在那个家庭贫苦的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上书并得到一份工作,当时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人关爱与守护,当时有两名留守儿童上家里来,想要跟着老杨学一门技能,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懂的出社会,他不忍心看到还是祖国花朵儿童般的年纪就这样失去毫无目的的去闯荡社会,他咬着牙把他们俩收下了。老杨的医术也是有人教的,正好他也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老杨所在的村,当时有几百口人,在日常工作中,他把每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做了健康档案,争为全村每一个人提供安全周到的健康服务,在行医过程中,对家庭困难的病人,他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位患者垫付医药费。这么多年来从未予以计算,有的病人在病好了之后把钱还上,有的困难群众无力偿还,他把账本一撕,不再讨要。

当上了“乡村医生”

泛黄的乡村医师证,厚重的剪贴本…行医五十余载,老杨保存了不少“老物件”。“这个是我的宝贝。”他有一摞特别的剪贴板,有糖尿病专集的;有高血压专集的;还有用药咨询的,刚刚当“赤脚医生”那会儿,只要看到有用的治疗信息就剪下来贴到本子上,日积月累,现在都要用麻袋装了。

这些泛黄的老物件诉说着过去见证着变迁。198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用乡村医生的称号代替赤脚医生。1985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正式提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称号。从此乡村医生变成了农村卫生服务的主力军,老杨也从赤脚医生变成了乡村医生赤脚医生的历史结束了,但是乡村医生却延续着为农村人民健康福祉服务的使命。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老杨主动到村入口的卡点执勤,对进村人员进行测温和流行病学史询问.从清晨一直忙到傍晚,村里的人都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又那么忙,不要来了!”但他却说:“我是村里的医生,应该为疫情防控做点事。

52年来,老杨从“赤脚医生”的身份转变到“乡村医生”,尽管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不变的还是那颗守护村里人健康的心。老杨带风沐雨、穿梭田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护佑着村民的身体健康。“作为乡村医生,我最想看到的就是乡亲们恢复健康后,脸上露出的舒心笑容,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特别有价值。〞老杨说。

作者:杨慧敏

 

上一条:非虚构写作大赛⑨ 方丽珍:幕布之后的戏曲人生 下一条:非虚构写作大赛作品展播⑦ 人民公仆

关闭

粤ICP备1705128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4 澳门新葡游戏网(官方)IOS/安卓通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一号 网站: www.517shui.com